城市的西北部,有一个4.1万人口的“刀具之乡”西夏墅镇,全镇超过十分之一的村民靠刀吃饭,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源自刀具产业,有村民骄傲地说:“如果在西夏墅找不到所要的非标刀具,那么在全国各地也很难找到了!”
坚挺的刀具产业背后包含着怎样的历史人文?换个视角看工业,鲜活的故事在40多年前开了头。
上海师傅回家乡,播下一颗种子
跟生活中常见的菜刀、剪刀、军刀完全不是一个概念,“刀具之乡”盛产的是硬质合金钻头、铣刀等,专门为工业经济配套。这样的刀放在当今并不稀奇,但在1968年的常州的农村,绝对是“高科技”。
西夏墅工具协会会长戚元平讲了大致的脉络:有位名叫王坤生的村民早年在上海一大型工业企业工作,1968年退休后回老家西夏墅颐养天年。老先生在上海见多识广,又有技术在手,也许纯粹是在闲聊中引发、或者是有心为家乡做些事,总之,十几个村民在王老先生的指点下,靠五只电机、2根轴、几张铁皮、2只水泥墩,置办起了社办刀具厂。
南桥边,小小的刀具厂每天都能传出欢快的音符,手里捧着钨钢砂,脚上踩着砂轮,小方钢条上开出一条条钢槽,一天下来,产量也有好几十件。纯手工的